因為常常接觸管弦樂團相關的事情,因此世界上幾個比較大的管弦樂團諸如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等等的樂團常常出現在電腦桌面的 youtube 連結裡面。正好這次歐文所實習地點來到柏林,在上課之餘當然要抽空跑來柏林愛樂廳參觀一下啦!
柏林愛樂是世界上幾個重量級的管弦樂團之一。待過這個樂團的著名樂手和指揮家可說是不計其數。還記得去年柏林愛樂來台灣演出的時候,我和交響樂團朋友還跑去坐在國家音樂廳前面的廣場上看院內演出的現場直播。而柏林愛樂廳正是柏林愛樂的總部和演出場所。柏林愛樂大廳有兩個音樂廳,一大一小。樂團雖然有使用權,但建築物本身還有地皮是柏林市政府所管轄。上面說過柏林愛樂廳的是柏林愛樂主要演出場所之一,但是樂團自己音樂會大概只有演出的三分之一,剩下時間則是租給其他演出團體。
音樂廳於 1963 年完工,開幕音樂會上指揮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就是指揮大師赫柏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當年決定建此音樂廳就是卡拉揚的提議,而設計師是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當我們來到音樂廳時會發現音樂廳被兩條路所包夾,正是 Herbert-von-Karajan Strasse 和 Scharounstrasse。
音樂廳內部有 2452 個位置,設計上是不管哪裡都看得到舞台上的演奏家。(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設計是不管哪裡聽到的音響效果都是一樣的。)位置設計上像是葡萄園一樣一塊一塊的,讓音樂廳內部像是梯田一般。整體來說,內部平面是一個六角型的發展。如果有去過音樂廳就知道,越後面的位置離演奏者是越來越遠。然而,在夏隆強調 ”in the round” 的概念下音響效果被更完美的表現出來之外,也增強了觀眾和台上演奏者的關係。對演奏者來說,觀眾席像是坐在像星際大戰的議會會議堂一樣一塊一塊的漂浮在四周。這種突破性的設計在其他地方的音樂廳也相繼被採用,例如萊比錫的布商大廈(Leipiziger Gewandhaus)。有趣的是,一般在音樂廳裡面通常觀眾就是坐在觀眾席,但是在這裡有例外。樂團後方有 120 個合唱團的位置,但在沒有合唱團的狀況下這些位置是可以出售的,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觀眾就坐在樂團的旁邊。
外部設計上會發現音樂廳和傳統歐洲建築很不一樣。多了許多突出的角和原型窗戶像是太空船(個人覺得很像星際大戰的千年鷹號)的設計據說是因為夏隆小時後的經歷。夏隆是布萊梅人,從小接觸船舶和港口讓他對船隻充滿情感。因此,設計上的外型就以船隻的構造為主來建造,內部的許多房間也是和船艙有所連結。
可惜當天來到柏林愛樂廳的時候正逢休假,樂團和行政都放暑假去了所以只剩下警衛。原本說要幫管弦樂團的朋友帶紀念品的計畫就只好等到維也納囉!